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的不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时开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各种斗争就从未停止,并且一直非常激烈。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阵营在不排斥战争手段的前提下,越来越开始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攻和打击,其中一个最有效的、可以“不战而胜”的方式便是通过意识形态而进行“和平演变”,正如当年尼克松所说的,“有一个介乎和平和战争之间的广大的中间领域,斗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在这个领域决定。”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围攻与打压,主要就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和“瓦解”的,而通过文艺创作的和平演变即是一个重要方式。
一、通过文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苗头动向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有姓“社”姓“资”的区分,有资产阶级的文艺,也有社会主义的文艺。以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思想内容的文艺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讴歌广大人民群众和一代新人的生活方式为基本内容的属于社会主义文艺。文艺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文艺在总体上具有政治倾向性、阶级性。文艺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来传递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文化价值、社会理想等内容的,具有较强的个体化、民族地域化和艺术化特征。因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展现与其他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意识形态内容不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一点上,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文艺为其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服务。在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中,文艺领域已成为一个重要阵地。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非常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艺工作都非常重视,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他将文艺队伍与“拿枪杆子的队伍”相提并论,称为“拿笔杆子的队伍”,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等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历史文献。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做出的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等,都对文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发挥的重要任用给予了充分论述。但应该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走出极“左”文艺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使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随之涌入,可谓是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由于受“西方文明中心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西方文明在这种交流、对流中占据主动和主导地位,他们以“全球化”的名义大力输出自己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图书等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文化全球化变成美国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同质化”“一元化”“一致化”“一体化”,达到通过文化“全球化”进行文化渗透来影响、改变我国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的目的,加紧推进“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国化”“文化霸权化”甚至“文化殖民化”,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一)以影视为主的文化产业是西方意识形态输入的主流阵地
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这些影视大片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大量涌入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一些人对西方社会的各种认同甚嚣尘上,给思想理论界、知识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例如以“梦工厂”为口号的好莱坞电影,其高科技、大投入的制作,不仅使全球影迷对美国出口的视听大餐大快朵颐,同时也为炫耀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输出美国意识形态,进行文化输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以电影的形式把整套的美式文化、美国生活方式输入我国,使中国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受其深刻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文艺创作在这种条件下,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绝对自由和意识形态管理的“真空”状态,大量的文艺作品追逐消极的思想情绪和低级趣味,“朦胧文学”“性文学”“消遣文学”“宣泄文学”“痞子文学”“下半身写作”“个性化写作”等纷纷登场,一些作品直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 此外,中国电视也被一些起源于西方的娱乐节目充斥着,如借鉴美国的各种选秀节目而诞生的各类偶像选拔赛、真人秀等节目占据着国内电视的黄金时段,这些选秀活动使社会风气变得浮躁,青少年不以追求知识为实现理想的途径,而是梦想着一夜成名。这些事件又成为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的题材,以出版物的形式对青少年再次输入,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国内青少年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无疑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名目繁多的文艺理论是西方意识形态输入的“坦途”“栈道”
与“含沙射影”式的影视艺术输入相比,西方另一种意识形态文化的输入则显得十分的“光明磊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新思潮、新理论、新观点,但却没能将这些理论资源“中国化”,没能实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我国现实文艺实践和思想发展的结合。这几十年来,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艺理论几乎全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种种形式、手法的袭用,从表现主义、意识流、精神分析、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全是西方话语。不得不说,最近几十年来,国内最好的批评家也只是复述西方话语而已。特别是,通过文艺创作和理论探讨,误导我们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怀疑乃至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攻击共产主义运动,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抵毁人民民主专政,从而实现了赞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美化其“三权分立”“民主、自由、人权”“金钱万能”“个人至上”以及富贵风流的生活方式的目的;鼓吹政治上的多党制、议会制,经济上的私有化、市场化、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化、西方化,兜售“新启蒙论”“补资本主义课”等现象也愈演愈烈,以达到政治上颠覆共产党的领导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不得不说,看似名目繁多、形式各异的西方文艺理论资源之下,其实只有整齐划一、单调乏味的西方意识形态景观。
(三)各类国际评奖是西方意识形态输入的又一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还“利用中国文艺急于走出去的心理”,通过国际文艺作品评奖,影视作品评奖的指挥棒作用,使一些思想价值不高,艺术性不强的作品,甚至一些内容书写存在严重问题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从而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进而利用美国等国家文化文艺的传统优势以及“中国文化相对还较弱”的公众心理,不断推销他们的文艺作品,以达到他们对于我国“西化”“分化”的目的。中西文化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双刃剑”,在文艺文化的“西强我弱”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其意识形态企图是十分明显且十分有效的。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时期,由于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思想教育的现象,客观上也为西方文艺和思想理论的输入创造了条件,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沟连破坏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从而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西方学术观点的引进、文化建设上的崇洋媚外等现象盛极一时,大量的属于西方的思想文化影视作品等蜂拥而至,给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日益严重。 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文艺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就是以各种“戏说”“重评”“歪说”,将历史事件的性质视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碎片化,恶搞历史人物、小历史、污名化英雄,戏说历史,轻视人民。与这种思潮思想文化氛围相适应,鼓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一切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个人至上,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提倡抽象的人类之爱,提倡“反思文学”,宣扬自我表现,主张“新启蒙”等,这些现象随处可见。在文艺理论方面,作为文艺工作理论指导的马列文论课、毛泽东文艺思想课也渐次降级,由必修到选修,由选修到不修,逐渐被西方当代文论给排挤掉了,最终造成马列文论无人教、没人上,西方文论与西方思潮课却堂堂爆满,讲座海报随处可见。可以说,“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动摇了国民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更严重危害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上所谈到的文艺作品“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现象,可以说正是对此的形象化表述与刻画。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但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之后通过文艺文化思想方面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的结果。
二、通过文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特点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尤其是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社会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增强,尤其是特朗普时代以来,美国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突显。从现有情况来看,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文艺创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日益常态化、长期化,总体呈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一)利用“大众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的影视 、图书出版等“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消费的控制值得警惕。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人”的判断和论述给我们的文化输入带来了警醒和启发。当今社会异化、物化现象非常严重,文化的畸形消费值得重视。西方社会利用文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利用“明星塑造”构建起对大众的影响力,对明星的生活方式的崇拜心理,是文化消费的一种畸病。然而西方大众文化的入侵,有增无减是我国文化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色,中华文化优势、文化自信倍受挤压。加之大量西方的创作理论、文艺文化理论的输入,那些借助“小历史叙述”的所谓“新写实小说”“家族记忆”等的“新历史主义”写作理论日益为国内一些创作者所接受,以“私小说”“个体化写作”方式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已经司空见惯,方方的《武汉日记》即为一例。
(二)以输入“名著”,持续进行渗透
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我国的文艺作品提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文艺作品总体上棱角不鲜明,弘扬民族精神意识不强,中华文化价值突出不够,艺术水准不高,精品不多;加之文化上的差异,难以对西方国家产生足够吸引力,西方读者接受起来较难;对于国内庞大的文艺文化消费群体而言,也明显存在高质量文化产品供货不足的尴尬局面。 而另一方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学术、文化、艺术作品等被大量地介绍到我国,虽然它们价值多元,质量上良莠不齐,但对我国文艺文化与学术界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之所以几乎凡外国著作都会被冠以经典、名作、新说、精品而得到中国人的欢迎,一定程度上与这些著作的译介填补了国内相关作品、著作不足给读者带来的需求空白有关系。当然,对于输入进来的大量作品,缺乏应有的学术批评与理论反思也是造成对西方盲目崇拜的原因所在。加之国内许多出版社的商业炒作,免费为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作广告也在推波助澜,不自觉地为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当了“炮灰”,致使大量鱼目混杂的所谓外国学术“名著”、外国文艺“名著”开始主导中国学术理论潮流与阅读趣味,主宰一代学子的精神文化食粮。至今这种现象并没有根本性好转,这是最为值得警惕和担心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文艺创作,甘愿接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和文化影响,又进一步为西方的持续长久渗透铺平了道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淡漠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元价值观不断引进冲击的结果。
(三)拉拢收买分化,实施文化殖民
一些现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早已不满足于利用传播媒体从外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输入,他们正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优势,用金钱收买和所谓的“国外资助”的方式,在中国国内收买、建立、掌握服务于其不可告人目的报章杂志和其他宣传媒体,直接从我国内部“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搞‘文化殖民主义’”。随着中西文艺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经贸交流、民间交流以及各级各层面中外双边多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社会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增强,这就为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各种机会进行拉拢腐蚀提供了可能。他们往往利用各种“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利用国内人员外出学习、归国工作、讲学交流、合作研究、国际会议、外出度假、各种培训等机会,通过捐资办学、经费资助等形式,拉拢腐蚀一些人,进行文艺意识形态渗透,潜移默化地对中国作家、学者、知名人士、青年学生等施加政治影响,甚至暗中搜集我国情报。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形式由于是在意识形态性相对较弱的文化与人文学术交流背景下展开,而且多是由对方给予了某种帮助下进行的,所以隐蔽性更强,被拉拢和收买的对象防备意识较弱,对西方文艺文化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更容易接受,当然危害性也更大。这些人很容易在不自觉中、甚至自愿地成为西方文化的义务宣传员。
(四)强化网络文艺阵地的意识形态渗透
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挑战前所未有。互联网带来了人们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各种利益群体舆论和言论的爆发,极大地影响着公共事务的走向。各种国内外信息的沟通互联,极大地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甚至腐朽的文艺作品,加之网络文艺作品篇幅长,写作队伍庞杂,作品数量巨大,网络文艺监管还存在一些难度,这些都给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文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带来了便利条件。把西方价值取向进行包装,隐藏在网络文艺文化商品中,向社会大众进行渗透成为惯用的手段。比如美国批量进入我国的好莱坞电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媒体甚至把好莱坞电影称为“铁盒里的大使”,以比喻这些电影的意识形态渗透功能。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方式隐蔽性和迷惑性都很强,通过这种“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文化传播与渗透,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网民大众。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比武擂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搏斗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硝烟战场,日益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新空间、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 除以上这些特点外,国内外敌对势力还通过培养扶植“民运分子”“自由分子”,以及加强对高级知识分子的腐蚀分化利用等工作,使国内外的一些精英分子成为他们安插在我们身边的“第五纵队”,形成内外勾结,内外呼应的态势,对于这些人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另外,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斗争方面还呈现出了“弹簧式”“游击战”特征,表现为你强他弱,你弱他强,你进他退,你退他进的状态。这一特征提醒我们,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需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度,严厉打击,这样才能挫败他们的嚣张气焰。